2021年储能发展的喜与忧
本文原发表于《能源》杂志 作者:魏佳(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) 2021年,沪深300指数下跌5.2%,万得储能指数上涨超过50%;2021年,华为继跨界光伏逆变器后继续跨界储能,拿下沙特红海新城储能项目,该项目储能规模达1300M
布局海外的中国企业,如何实现“跨国碳中和”
本文原发表于财新网 作者:吴雪莹 王赫(绿色和平) 在双碳目标引导下,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承诺在未来实现碳中和,或是正在计划其碳中和路径。与此同时,众多中国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,寻求企业自身的第二次成长机遇。于是诞生了一个命题:“走出去”的中
零碳金融不应只是“面子工程”
本文原发表于财新网 作者:魏佳(绿色和平) 随着中国、欧盟、日本、韩国在过去一年中相继做出碳中和承诺,美国重回《巴黎协定》,“碳中和概念”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一波投资热潮,随之而来的是对“零碳金融”的追捧。 金融业的碳减排并不是全新概念。早在
高碳资产面临转型,资本如何把握绿色窗口?
本文首发于《每日经济新闻》 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,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,其中涉及经济结构、产业结构、贸易结构等多领域的调整和升级。面对这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“革命”,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?金融
阿里巴巴推出碳中和目标,腾讯百度京东亟需迎头赶上
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发布《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》,表示将在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碳中和,同时将协同生态上下游,实现范围3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降低一半,并首次提出“范围3+”的概念,表示用15年时间带动生态累计减碳15亿吨
缺电困局何解?低碳度夏的新布局之道
作者:绿色和平“国内低碳能源政策研究”项目主任 邱程骋 盛夏初至,各地陆续发布了关于「迎峰度夏」的电力供应保障计划。伴随气温的升高,居民用电需求大幅增长,以非常规的空调电器为代表的温控负荷快速增加,导致电力最大负荷持续拉高(如下图所示)。
光伏未来前景无限?组件回收需提上日程!
作者: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吴雪莹 随着“3060”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日渐具体化,新能源将是我国实现气候目标、构建新型电力体系的基石与保障。除了宏观政策整体利好,光伏创新技术也保证了光伏装机量的屡创新高。 2021年是中国光
用碳市场约束互联网巨头碳排放
本文原发表于《财经》杂志 作者:吕歆 王赫(绿色和平) 编辑:马克(财经) 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一直贴着“高端”、“前沿”的标签,与钢铁、水泥、造纸等制造大气污染与水污染的重工业相比,往往被认为是清洁产业。互联网“云存储”、“云计算”等业
碳中和,中国企业的五大误区
本文原发表于【财经十一人】微信公众号,作者:袁瑛 宋筱 潘文婧(绿色和平) 编辑:马克(财经) 中国政府提出2030年碳达峰、2060年碳中和后不到半年,“碳中和”已成为中国企业言必提及的关键词。 反应最快的当属央企。国电投、宝武钢铁、
“十四五”应成为中国低碳发展进程的加速器
作者:绿色和平东亚资深传播主任 蔡元慧 2021年3月13日,指导中国未来五年及中长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《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(以下简称《十四五规划》)正式发布。 《十四五规划》中强调,未来五年中国在转向高质
种树节能碳捕捉,科技企业碳中和治标还是治本
本文原发表于财新网 作者:吕歆 王赫(绿色和平东亚区研究员) 在中国于2020年9月份提出2030年碳达峰、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半年内,众多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纷纷积极响应。其中,除了国有电力与能源企业的碳中和目标被广泛讨论之外,以腾讯、